网站地图  罗平针灸  淄博罗平针灸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针灸历史 返回
 

黄帝内经素问 卷一至六

2003/9/18 21:21:32    

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为齐,长而敦敏,
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
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
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
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
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
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倏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阐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
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
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
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
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曰:人年老而无子
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
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
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 皇帝内经· 4 ·
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
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
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
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
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
乃能泻:原作“写”,古泻,写通。以下同。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
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
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
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
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
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
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
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
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
从人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意填之心,行不欲离于世,
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
输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
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
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皇帝内经· 5 ·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仅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
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
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
者少。
夏三月,此谓曹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
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
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疾疟,奉收者少,
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
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
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
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
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
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春为疲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
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皇帝内经· 6 ·
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
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苑禀不荣。贼风数至,暴雨
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
故身无
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
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
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阻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
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代其本,坏其真矣。故阴
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
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
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倾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本病,不治已乱治本乱,此之谓也。夫病
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
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
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
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
窍,外空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阳气者,若皇帝内经· 7 ·
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
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播炭,汗出而散。因
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瘤短,小筋弛长,睡短为拘,
弛长为屡。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阳气者,烦
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
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泪泪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
绝,而血竟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
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痒。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被,郁乃痤。阳气者,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开阀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楼。陷脉为疾,留连
肉股。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
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方风疟。故
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
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
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
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
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
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
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
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
气立如故。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
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
骨乃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
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皇帝内经· 8 ·
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干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溫病。四时
之气,更伤五藏。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律,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
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
于普,脾气不德,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增理以密,如是则骨气
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
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
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
也。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
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
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放春气者,病
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
支。故春善病部烟,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
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踝,春不就晒,春不病颈项,
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
飧池,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千人脉法也。故曰:阴中有阴,
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 皇帝内经· 9 ·
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
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
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
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
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跳、三焦六府皆为阳。
所以欲知明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
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
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
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呈
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
之阴阳也。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
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
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
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具臊。
南方赤色,人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
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
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微,其数七,其臭焦。中央黄色,人通
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
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西方白色,人通于肺,开窍于鼻,
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
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青商,其数九,
其臭胆。北方黑色,人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
在黝,其味威,其类水,其畜氛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
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故善为脉者,
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
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皇帝内经·10·
卷第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
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
极生热,热板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
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
为天,法阻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
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股理,浊阴走五藏;
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明,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
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
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干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
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
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皇帝内经·11·
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
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
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
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儒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
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
不固。故重阻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湿病;
春伤于风,复生飧泄;夏伤于身,秋必疾疟;秋伤于湿,冬生
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
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裂谷属骨,皆有
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
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
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
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
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
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
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皇帝内经·12·
为赤,在音为微,在声为笑,在变动为优,在窍为舌,在味为
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股热;苦伤气,
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主,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
为黄,在吉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吵,在窍为口,在味为
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
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
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
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
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优,热伤皮毛,寒股热,辛
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威,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
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
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
威,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
甘胜咸。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
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
万物之能始也。政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股理闭,喘粗为之
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
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
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皇帝内经·13·
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
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
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展,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
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
智者察同,愚者家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
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
酒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
人之治身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
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
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
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
也。故惧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
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
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法阻归地,是故天地之动
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
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
地气通于隘,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
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
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
至矣。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
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
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
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
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
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接脉,先别阴阳。皇帝内经·14·
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现权衡规矩,
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
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等衰而已。故因
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
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
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清形以为汗;其在皮
者,汗而发之;其源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
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
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犁引之。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
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
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谁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日阴处,名日阴中之
阴;则出地者,命日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
春,长因夏,收国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
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皇帝内经·15·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
前日广明,后日太冲,太冲之地,名日少阻,少阴之上,名日
太阳,太阳根起于至明,结于命门,名日阴中之阳。中身而上,
名日广明,广明之下,名日太阴,太阳之前,名日阳明,阳明
报起于厉兑,名日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日少阳,少阳根起
于窍明,名日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
明为阎,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博而勿浮,命日一
阳。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
为阴,其冲在下,名日太阴。太阳报起于隐白,名日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日少阻。少朋根起于涌泉,名日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日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日阴之
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阈,少阴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日一阴。阴阳翰留,积传
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阴阳别论篇第七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
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
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
胃院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皇帝内经·16·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
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谓阴阳者,去者
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藏之脉者,肝至是绝,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
肺至是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是绝,四日死。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
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
及为履厥惴痕,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颗迹。曰:一阳发病,少
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二阳一阴发病,主
惊骇、背痛、善喷、善欠,名日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
心满、善气。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瘦易,四支不举。鼓一阳
日钩,鼓一阴日毛,鼓阳胜急口弦,鼓阳至而绝口石,阴阳相
过口溜。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
肺,使人端鸣。阴之所生,和本日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
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死阴之属,不过三日
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已民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
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
谓之辟阴,死不治。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
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明少阳日石水,少腹肿;二
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明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
喉痹。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三阴仅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
日夕时死;一阴仅搏,十日平旦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
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
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皇帝内经·17·
卷第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
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
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
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
仓漠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
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
决读之官,水道出焉。膀航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
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
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
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
大危,成之戒之!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肖者溜溜,孰
知其要?闽闹之当,孰者为良?恍炼之数,生于毫起,毫是之
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谁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 皇帝内经·18·
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回良兆,而藏灵兰之室,
以传保焉。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地以九九制会,
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
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
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
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
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
月三百八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
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
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
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
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
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之节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
闻何为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
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
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皇帝内经·19·
治之,终春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岐伯曰:
五气更立,各有所股,盛虚之变,此其常也。帝曰:平气何如
?岐伯曰:无过者也。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
也。帝曰:何谓所股?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
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帝日;
何以知其股?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调
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日气淫。至而不至,此谓
不及,则所股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日气迫。
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
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
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调非常,非常则变矣。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
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带回: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
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
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
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
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
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
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皇帝内经·20·
阴中之少阻,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
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
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敢者,仓廖之本,营之居也,
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
肌,其味甘,其色黄,此呈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
于胆也。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
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阻;
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仅盛四倍已上为
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板子夭地之精气,则死矣。
五藏生成篇第十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
也,其主心也。肝此下原文有“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十字,
王注以为错简,据文义删。
之合筋也,其弟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碑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眼畅而唇揭;多食甘,
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放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
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积实者死,黑如始皇帝内经·21·
者死,赤如的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
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家育者生,黑
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搞裹朱;生于肺,
如以缩裹红;生于肝,如以缩裹错;生于脾,如以搞裹括楼实;
生于肾,如以编纂紫。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
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
黑当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
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期之朝夕也。故人
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
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
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放为痹厥也。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题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
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
五脉也。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
人肾。询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
甚则人肝。腹满腮胀,支局临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阳、阳
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
在易中,过在手巨阳、少朋。夫脉小、大、滑、涩、浮、沉,
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
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赤,脉之至也,喘而
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皇帝内经·22·
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
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去,名曰肝痹,
得之寒湿,与沈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
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日厥麻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
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
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脱凡相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
黄自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
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黄帝问日;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
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
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
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府。夫胃、大肠、
小肠、三焦、膀胀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
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日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
也,放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日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
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人口,藏于胃,
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阳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
变见于气口。故五气人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皇帝内经·23·
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民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
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
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皇帝内经·24·
卷第四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
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
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
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
宜贬石。故贬石者,亦从东方来。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
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此下原文有“
之奇脉”,据拥已经久(千金翼方)删。
且一强,其民不衣而揭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
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认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他高陵居,风寒冰冽,其
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们。故灸烟者,亦从
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
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附,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皇帝内经·25·
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
不劳,故其病多控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新。故导引按新者,
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直。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
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黄南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
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明居以避暑,内无
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活情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
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分之
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
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
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帝曰:善。余欲临病人,现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
日月光,可得闻乎?吹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
所传也。上古使俄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
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
知其要,则色脉是矣。包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皇帝内经·26·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
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日圣王。中古之治病,
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
苏草苦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暮世之治病也
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
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党见,以为可攻,故病未已,
新病复起。
帝曰:愿闻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
惑,治之大则。逆从到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新,
乃得真人。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于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
也。歧怕曰:治之极于一。帝曰:何谓一?歧怕曰:一者因得
之。帝曰:奈何?岐伯曰:闭户塞脯,系之病者,数问其情,
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酸酿奈则岐伯对曰:必以稻米,
炊之蹈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
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帝日。上古圣人作汤液醒醒,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
人之作汤液醒醒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场液,故为而弗服也。
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帝曰:今之世不皇帝内经·27·
必已何也?歧怕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朗石河艾治
其外也。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啦伯曰:神不使也。
帝曰:何谓神不使?读伯日二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
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
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
称日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
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青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
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歧怕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
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
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晚独居,抓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
可与农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
之奈何?歧怕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丕,微动四极,温衣,
级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巴布,
疏涤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帝曰:
善。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黄帝问曰:余闻接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
对曰:按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
至数,五色脉变,按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
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日合玉机。容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
其见深孤精;疑作“精孤”一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皇帝内经·28·
其见大深者,酿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
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包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
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
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扶度事也。
搏脉痹蹩,寒热之交。脉抓为消气,虚泄为夺血。抓为逆,
虚为从。行奇恒之法,以太明始。行所不胜日逆,逆则死;行
所胜日从,从则活。人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
复可数。论要毕矣。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黄帝问曰:诊要何议岐伯对曰:正月、二且,天气始方,
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
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
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明气始冰,地气始闭,
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放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
夏刺络前,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瘤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
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剩,法其所在。
皇帝内经·29·
着刺复分,脉乱气微,人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
又且少气。寿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
时惊,又且哭。春刺各分,邪气著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
欲言语。
夏利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
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制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
时欧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
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
令人洒洒时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眼,服而有见。冬刺夏
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
肾者七日死,中饰者五日死,中后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
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易与脾肾之
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檄著之,乃从单布上刺,
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条例吃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
戴眼反折模病,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限终者,耳
聋,百节皆纵,目党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光青白,
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
不仁,则终矣。少阻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皇帝内经·30·
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隐善呕,呕则逆,逆则
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明终者,
中热嗑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
败也。
皇帝内经·31·
卷第五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
动,阳气未散,饮食末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本乱,
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现五藏有余
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夫脉者,
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
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
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夫精明五色者,
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游;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
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
黑,如是则精衰矣。五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满,气胜伤恐
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
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仓凛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跳不藏也。得
守者生,失守者死。夫五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
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皇帝内经·32·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
行则倭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
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妨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
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
应,病名日关格。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
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
此五者,可得闻乎?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
一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
为夏之暑,被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
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
日,阳气徽上,明气做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徽
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
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
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
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放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
阳。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活灼,阴阳俱盛
则梦相杀毁伤,上篮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他则梦予,甚饥
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
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
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在骨,蛰
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
此六者持脉之大法。皇帝内经·33·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里而散者,当消环自
已。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要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
不复散发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
下,令人喘逆;其要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
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
牌;其要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
气;其要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骰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
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要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
不复也。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振岐伯曰:病名
心迹,少腹当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牡藏,
小肠为之使,故日少腹当有形也。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
?歧怕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帝曰:病成而变何谓?岐伯
曰:风成为寒热,彝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
风成为病,病之变化,不可胜数。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癌,此
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尺之变也。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帝曰:有故病五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
病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
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
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
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
左外以候肝,内以候后;右外以候胃,内以候牌。上附上,右皇帝内经·34·
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在外以候心,内以候瞻中;前以候前,
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胰脏
足中事也。粗大者,明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
实不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
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
寒热也;浮而散者,为峋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
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
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池及梗脓血。请过者切之,涩者
阳气有余也,沿着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明气有
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推而外之,内而不外,
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
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
骨,脉气少者,腰背痛而身有痹也。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呢脉
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平人者不病
也抑富以不清调病人,医不病,极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人
一呼脉一动,吸根根斓优杨少气。人一吸脉三动,一吸脉动而
躁,尺热日病温,尺不热脉路因病激浪自痹。人一呼脉四动以
上口死,脉绝不至日死,乍疏乍数日死。放入厂;’太好角平
人之常气禀于胃,冒者乎人之常搞输¥桥藏部穆逆,逆者光春
胃微弦日平,弦多胃少日肝病,相带着牙引如轮肩而有毛日秋
病,毛甚日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口皇帝内经·35·
平,钩多胃少日心病,但钩无胃口死,胃而有石田冬病,石甚
日分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夏胃微要弱日子,
弱多胃少日脾病,但代无胃口死,要弱有石田冬病,弱甚日今
病,藏真儒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胃微毛日平,毛多胃少
日肺病,但毛无胃日死,毛而有弦日春病,弦甚日分病,藏真
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冬胃微石日平,石多胃少日肾病,
但石无胃日死,石而有钩日夏病,钩甚日今病。藏真下于肾,
肾藏骨髓之气也。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局络肺,出于左乳
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
有积矣;绝不至日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欲知寸口
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回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
日足腹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去者,日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
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日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
热及刑瘦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日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
寸口脉沉而喘,日寒热。脉盛滑坚者,日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
日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请之新病。
脉急者,日病浪少腹痛。脉海口风,脉涩日痹,缓而清日热中,
盛而紧日胀。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
日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
臂多青脉,日脱血。尺缓脉涩,谓之解债。安卧脉盛,谓
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
常热者,谓之热中。
肝见庚辛死,心见王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雨了死,肾皇帝内经·36·
见戊已死,是谓真藏见皆死。
颈脉动疾喘咳,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田水;溺
黄赤安卧者,黄殖;已食如饥者,胃疽;面肿日风;足腔肿田
水;目黄者,日黄疽;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春夏两脉瘦,秋冬而脉浮大,
命口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
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日反四时也。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约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
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
弦肾木石也。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
阳明脉至,浮大而短。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环,
日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
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日心死。平肺脉来,
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日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脉脉来,不
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
日肺死。平肝脉来,更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日肝乎,春以
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
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日肝死。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
鸡践地,日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牌脉来,实?而盈数,
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噱,如鸟之距,如
屋之。漏,如水之流,日脾死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加钩,按之
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 皇帝内经·37·
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群辟如弹石,日肾死。
皇帝内经·38·
卷第六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加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
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会弱轻虚而滑,瑞
直以长,故日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加而反?岐伯曰:其气
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
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抓歧怕曰:太过则
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
肋倍满。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钧?妨伯曰:夏脉者心
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放日钩,
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
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
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歧怕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联
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帝曰:
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脑也,西方金也,
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放日浮,
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歧怕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
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
在中。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如何?岐伯曰:太过则皇帝内经·39·
令人逆气而背痛,温湿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
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
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
以博,故日营,反此者病。帝曰:何加而反?读怕曰:其气来
如弹石老,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
中。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歧怕曰:太过则令
人解惊,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急如病饥,昨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帝曰:善。帝曰:四时之序,
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士也,孤藏以
灌四榜者也。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妨伯曰:善者
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帝曰:恶者何如可见?岐伯曰:其来如
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像老,此谓不及,病在
中。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立以灌四倍,其太过与不及,
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
窍不刀通,名日重强。
帝霍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
数。五色脉变,摸度南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
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于府,每县
读之,名日玉机。
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
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
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
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
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
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皇帝内经·40·
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
也。
黄帝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藏而当死,是顺传
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
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
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
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人舍于肺,名曰肺痹,
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日肝痹,一名日厥,
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
脾风,发痒,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
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日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
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
病名日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
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
之次也。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
次人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
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
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
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大骨柏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
期六月死,真藏脉见,乃子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
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藏见,乃子之皇帝内经·41·
期日,大骨佑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
项,身热脱肉破肚真藏见,十日之内死。大骨枯槁,大肉馅下,
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藏未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藏,乃予
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
肩项身热,破肠脱肉,目眶陷,真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
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急虚身中卒至,五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
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
真藏虽不见,犹死也。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资责然,
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
如循意苗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
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联,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
博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
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藏脉见者,
皆死不治也。
黄帝曰:见真藏日死,何也?岐伯曰:五藏者,皆禀气于
冒。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至于手大阴,必因于胃
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
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
阳,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日死。帝曰:善。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
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
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回易治,
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皇帝内经·42·
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复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牌脉,
其至皆是绝沉涩者,命日逆。四时未有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
秋冬而脉浮大,名日逆四时也。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
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
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歧怕曰:脉盛,皮热,腹胀,
前后不通,闷管,此谓五实;腺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
饮食不久,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歧伯曰:浆粥
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
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献血而
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
副四时五行,贵贱更立,冬明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帝曰:愿闻天地之至
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
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王
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
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帝曰:何谓三部?歧怕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皇帝内经·43·
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
人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而法之动脉;上部人,耳前
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
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阳也;干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
太明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帝
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大,亦有地,亦有人。天以
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带回:上部以何候之?歧
怕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
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
九野,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五藏已败,
其色必夭,天必死矣。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光度其形
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
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帝日二决死生奈何?峻伯
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
右之脉相应如参奏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
候虽独调,与众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
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按之,以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
以上,蠕蠕然者不痛;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
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
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
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
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惧也。察其府藏,以知死生之期,
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 皇帝内经·44·
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帝曰:冬阴夏阳奈何?吹怕曰:九候
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
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
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
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
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
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敢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
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吵喧。必审问其所始病,与分之所方病,
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了逆从循之,其脉疾者
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帝曰:其可
治者亲体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
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缨刺之。留瘦
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
血,以见通之。瞳于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
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罗平针灸网   
电话:18505338922  邮箱:158712293@qq.com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民医院   
Powered by jukebao 6.0.0,聚客宝

罗平针灸淄博罗平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