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罗平针灸  淄博罗平针灸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临床交流 返回
 

夹脊排刺配合分期异治治疗带状疱疹96例临床观察

2015/9/15 11:00:57    罗平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带状疱疹是由水痘-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该病多发于老年人,发病迅速,痛势剧烈,缠绵难愈,或病后遗留疼痛。该病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西医治疗目前多以抗病毒、消炎、止痛对症治疗为主。我院2008年4月一2012年12月采用夹脊排刺配合分期异治治疗带状疱疹96例,效果颇佳。现报道如下。
L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源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桓台分院针灸科和皮肤科门诊病人。其中男49例,女47例,年龄21~82岁,平均57.5岁,>50岁65例;病程1~10天28例,11~30天49例, 1~3个月11例,3月以上8例。头面部发病11例,胸背肋部35例,腰腹部42例及四肢8例。均为单侧发病。
1.2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诊。
纳入标准:①符合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②病人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③18—82岁的住院病人或门诊病人,性别不限;④愿意接受针灸疗法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孕妇、重症糖尿病人;②不同意针灸治疗或不能配合治疗者。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评定: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疼痛消失;好转:皮疹消退30%以上.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皮疹消退不足10%,疼痛未减轻。后遗神经痛:皮疹消失,3月后仍有神经痛,仍需服用镇痛剂者,判定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3治疗方法
(1)病程1~10天患者,治疗以夹脊排刺和围针为主,配合放血拔罐。
夹脊排刺取穴以病毒侵犯神经节段上下各加一个夹脊穴,每个穴位直刺15mm。围针,在连接成块的疱疹周围用75%的酒精棉球做皮肤常规消毒,然后用40mm的毫针从疱疹边缘的皮肤进针,沿皮平刺,针距1寸左右。针数与进针深度与疱疹范围大小而定,行捻转泻法。针刺1天1次,每次30分钟。
放血拔罐2~3天一次。选定疱疹部位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皮肤,先用梅花针快速点刺局部,以皮肤红润为好。先行围刺的先点刺,后行围刺者后点刺,逐个逐片进行,覆盖每个疱疹,尽量不要遗漏。实际就在疱疹部位拔罐,疱疹散在少的,梅花针叩刺,疱疹连成片的,直接拔罐,可不用梅花针叩刺。
将火罐迅速拔在刺血部位,火罐吸着后,留置时精心观察出血多少决定拔罐的时间。血少可时间稍长,血多即刻取罐。一般每次留罐3~6分钟。起罐后,用消毒纱布擦净血迹,每次吸出的血不可太多。
然后嘱咐病人用炉甘石洗剂涂擦疱疹患部,使局部保持干燥。
(2)病程11~30天患者,治疗以夹脊排刺和围针为主,配合拔罐,放血视情况而定。可以配合挑治针挑治患部。
夹脊排刺取穴同上,围针治疗同上。
(3)病程1~3个月患者,治疗以夹脊排刺为主,再根据皮肤表面疼痛或麻木的区域进行散刺。针刺结束后,用挑治针挑治患部,可以配合拔罐。
(4)病程3个月以上患者,治疗以夹脊排刺为主,皮肤表面疼痛或麻木的区域进行火针散刺。火针每三天一次(反应敏感者可5~7天一次)。不用火针时,在皮肤表面疼痛或麻木的区域进行毫针散刺。针刺结束后,用挑治针挑治患部。
2 治疗结果
(1)
患者分组 治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病程1~10天 27 1 0 100%
病程11~30天 33 15 1 98%
病程1~3个月 6 3 2 81.8%
病程3个月以上 3 4 1 87.5%
(2)
患者分组 平均治愈时间 平均治疗时间 病例脱落人数
病程1~10天 14.5 14.6 0
病程11~30天 26.7 39.5 1
病程1~3个月 37.4 58.4 2
病程3个月以上 61.5 66.5 1
两组数据表明,通过中医针灸治疗带状疱疹有效率都很高,治愈率也高,但治疗的时间差异比较大。病程越短,治愈率越高,治疗的时间也越短。所以治疗的时机很关键。
3 讨论
中医学将该证命名为“蛇丹”, 隋《外科启玄》中称为“蜘蛛痣”,清《外科大成》称为“蛇串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称“缠腰火丹”。。多因风火之邪客于少阳、厥阴经脉.郁于皮肤;或因感染湿毒,留滞手太阴、阳明经脉,均可导致肌肤之营血壅滞,发为疱疹。与中医先有正虚邪蕴、复感毒邪的本虚标实观点一致。
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沿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以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病急骤,患部可出现大小不一的水疱,累如串珠,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疼痛剧烈。严重者可破溃成片。初次感染后可发生机体一侧的皮疹或呈隐性感染,以后由于该病毒具有亲神经性,可长期潜伏于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中。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病毒被激发、活化,使受累神经节发炎或坏死,产生神经性疼痛,同时病毒沿感觉神经通路到达皮肤。
在临床上,急性期疼痛时间越长,皮疹消褪越晚。年龄越大,病人越痛苦,因此尽早有效治疗有利于减轻病人痛苦和疾病的恢复。病程中疼痛较剧,患者昼夜不安,乃中医学的本虚标实之征,故宜采取“急则治其标”为主,治本为辅,标本兼治的方针。在临床实践当中效果颇佳。
治疗取相应夹脊穴为主,夹脊穴位于膀胱经和督脉之间。督脉为“督领经脉之海”,而膀胱经为“巨阳”,是三阳之首。五脏六腑的俞穴都集中在背部。督脉通过督脉之别与膀胱经相联系,而督脉之别夹脊而行正是夹脊穴域,可见夹脊穴的针灸效应与督脉和膀胱经关系密切。针夹脊穴可通达督脉经气,而督脉与六阳经相通,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因此,取夹脊穴能通达阳气,协调阴阳。另外,从其解剖结构来看,夹脊穴每穴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丛分布。因此,针刺夹脊穴,可刺激感觉神经,促进血液循环,而达到止痛目的。
围刺法是在病所的周边上下前后左右针刺,针数多少完全取决于病变范围的大小.以病损处为中心,斜平刺人针,针尖全部指向病损中央+这样能有效封闭病邪于络脉,勿令他犯。十二皮部与络脉之浮络关系密切.《索问·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皮者,脉之部也”,所以在围刺固邪后,在局部施以刺络——梅花针叩刺,“菀陈则除之”,使邪有去向。
十二皮部是经络系统的最外层,是十二经脉经气散布于体表的部位,本症病损位之于皮,归属经络系统的十二皮部。《素问·皮部论》:“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所以为了阻止邪气“内传”发散,采取围刺法以期固邪。围刺是根据《灵枢·官针》篇中十二刺之“扬刺”和五刺之“豹文刺”发展而来。“扬刺者,正内一旁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
刺络源自《灵枢·官针》中九刺之“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使之出血.以泻其邪气。刺络同时加拨火罐,使祛邪务尽.邪去正安,既祛邪以通络止痛,又祛瘀以生新.有利于皮损愈合.这是缩短病程的重要一环。从现代医学理论来认识。刺络拔罐能迅速减除疱疹对周围神经的压力等刺激而起到止痛作用。刺血疗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放血祛除邪气而达到和调气血、平衡阴阳和恢复正气目的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适用于“病在血络”的各类疾病。
挑治疗法是在人体的腧穴、敏感点或一定区域内用三棱针挑破皮肤或不挑破皮肤,是通过刺激皮肤经络,使经络脏腑得到调理的一种治疗方法,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解除瘀滞的作用。同样应用于带状疱疹,能起到加强治疗效果的作用。
火针疗法,古已有之,又称“粹刺”。火针疗法借“火”之力而取效,善“开门祛邪”、“以热引热”,可以直接快速地去除壅滞于经脉的湿热火毒,使疼痛缓解,具有止痛快的优点。
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按经络学说逆向思维,可以得到十二皮部疾患兆示着十二经脉病症的结论,所以遵循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发挥腧穴远治作用以循经远道取穴,疏导经脉使气血调和,经脉通利.通则不痛。经过前述治疗,可贵的是许多患者于第1次治疗后即感觉疼痛明显减轻。这种治疗方法,很大程度地缩短了病程,使许多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愈后极少出现后遗神经痛。
本项研究也证明了本治疗方法在止痛、止疱、促进结痂和减少神经痛等疗效方面均优。疗效显著,治愈率高,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针灸治疗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年4月第6次印刷,杨长森主编,P147。
2、针法灸法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年4月第5次印刷,奚永江主编。
 
 
罗平针灸网   
电话:18505338922  邮箱:158712293@qq.com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民医院   
Powered by jukebao 6.0.0,聚客宝

罗平针灸淄博罗平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