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罗平针灸  淄博罗平针灸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临床交流 返回
 

针刺治疗中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2003/6/16 20:20:42    

摘要 运用"清上补下"的方法治疗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的中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病人32例,与取阳明经腧穴为主32例病人做对照观察,运用现代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SIAS法、上田敏偏瘫十二级肢体功能评定及Barthel指数等进行临床研究。结果发现,清上补下法组较取阳明经为主组疗效好,说明头、体穴合用较单纯取肢体穴位能进一步促进分离运动的产生、正常运动模式的出现,从而改善肢体的运动情况。

主题词 中风/针灸疗法 运动障碍/针刺疗法 中风/康复

  中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中风后重要的临床表现。据报告,中风发病后1周的病人73%-86%有偏瘫,71%-77%有行动困难,47%不能独立坐,这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如何尽快提高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对改善患者生活状况及整个社会都是非常有意义的。针刺治疗中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报道较多,由于临床资料病例来源不同,疗效标准不统一,难以比较其疗效的优劣。临床上多采用Lovett六级肌力法来衡量偏瘫功能恢复情况,康复医学认为这种方法是不恰当的,宜采用康复医学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本研究采用康复医学评价指标--SIAS法、上田敏偏瘫十二级肢体功能评定、Barthel指数等,对中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一病区住院病人,均经头颅CT检查或MRI检查确定为脑梗塞或脑出血,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并除外严重心肺肾疾患及骨关节病者。病程在6个月内,多为3个月以内。采用摸球法将观察病例随机分为2组,即清上补下、疏通经络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取阳明经为主治疗组(以下简称对照组)。治疗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在43-81岁之间,平均63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6个月,3个月以内29例,4-6个月3例;第1次发病25例,第2次发病4例,第3次发病3例;左侧肢体瘫痪16例,右侧15例,双例1例;脑梗塞25例,脑出血3例,脑出血术后3例,混合性脑梗塞1例。对照组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在46-76岁间,平均6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6个月,3个月以内28例,4-6个月4例;第1次发病23例,第2次发病5例,第3次发病4例;左侧肢体瘫痪14例,右侧16例,双侧2例;脑梗塞26例,脑出血3例,脑出血术后1例,混合性脑梗塞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病位、病理性质相似,经统计学处理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治法:清上补下,疏经通络。
  取穴:神庭、本神、四神聪、大椎、风池、风府、曲池、列缺、合谷、八邪、足三里、三阴交、照海、太冲、八风。
  针刺方法:先嘱病人采取坐位或侧卧位,针刺大椎、风池穴,速刺不留针。大椎沿棘突方向刺约1寸,风池穴位向对侧眼球方向进针约1寸,风府穴直刺8分,采用捻转泻法,然后令病人仰卧,针刺神庭、本神、四神聪,均采用连续压手法,刺入皮下。曲池、合谷、八邪、八风用捻转泻法,余穴均用捻转补法。

2.2对照组
  治法:取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
  取穴:上肢:肩髁、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
  针刺方法:平补平泻。
  两组均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个月为一疗程,观察一个疗程。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据1990年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SIAS法拟定。基本痊愈:积分增加≥20分或积分为20分以上者;明显好转:积分增加10-19分;好转;积分增加5-9分;稍好转:积分增加1~4分;无变化:积分无变化;恶化:积分减少。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查,计数资料用X2检验或四格表确切概率计算法。

3.2结果(表1-5)

 

  治疗前后比较 :*P<0.001;两组疗后比较:△P<0.05
  表1用SIAS积分变化情况说明,清上补下疏通经络法组较取阳明经为主组疗效好,其积分治疗后较治前提高5分,而对照组提高3份,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

比较两组间疗效,基本痊愈均为0,可能与入选病例相对过重及疗程较短有关,治疗组明显好转及好转共15例,占46.87%;而对照组为7例,占21.19%;与稍好转及无效相比X2=4.43,P<0.05,说明治疗组明显好转及好转率较对照组为优。治疗组有效31例,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30例,有效率为93.67%;对照组有效30例,有效率为93.75%, X2=5.59m,P<0.05,说明治疗组有效率较好照组高。

表3 上田敏偏瘫十二级法(上肢,x±S)

 组 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32   4.84±3.74 8.53±2.82**△
 对照组 32   4.92±3.91 6.67±2.96*        

  治疗前后比较:*P<0.05, **P<0.01;
  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表4 上田敏偏瘫十二级法(下肢,x±S)

组 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32  6.06±3.54  9.18±2.48**
对照组  32  6.03±3.16  7.50±2.59*

  治疗前后比较:*P<0.05, **P<0.01;
  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表3、表4结果可以看出,在上、下肢的治疗过程中,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意义,两组间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5日常生活活动的Barthel指数(x±S)

组 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32 41.45±19.03 66.56±17.01
对照组  32 41.32±18.96 57.43±18.56

  治疗前后比较:*P<0.01, **P<0.001;
  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表5日常生活动(ADL)是指人们独立生活而每天必须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同性的身体动作群,即进行衣食住行及个人卫生等的基本动作和技巧。偏瘫程度越重,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越大。Barthel指数是国际上常用的ADL评定法。由表5可能看出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说明两种方法均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但以前者为优。

  本研究还就疗效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疗效与性别、年龄无关;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疗效明显优于3个月以上者,1个月的病人与2~3个月的病人疗效无明显差异;脑出血与脑梗塞患者疗效相仿,但脑出血术后病人恢复不理想,多呈软瘫,这可能与患者发病时病情较重及手术影响到运动中枢或通路有关;在疗效与伴发疾病方面,大多数病人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少数有糖尿病,观察发现伴糖尿病者疗效较差;研究还发现第一、二次发病的疗效相似,而三次以上者疗效较差。

4.讨论
4.1病机特点上实下虚,治疗原则清上补下
  中风偏瘫的病因病机早在《内经》时代已有明确的认识。《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认识到气血逆乱及"血菀于上"是本病发生的重要病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40岁以后,肾气渐亏,阴精不足,阴亏于下,阴不制阳,阳亢于上,而形成“上实下虚”的局面。杨甲三教授认为中风其本为阴亏内燥,气血逆乱,其标为风火交煽,痰瘀壅滞,当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证。肝风挟痰挟瘀,风火相煽,上扰清空,故曰“上实”,而肾虚阳亏于下,故曰“下虚”。针对病机制定的治疗原则为“清上补下”,“清上”即清除实邪,而不单指清热。诸如“祛风”、“化痰”均可认为属于"清上"范畴,"补下"则主要指补肾,还包括益阴补气,在中风病治疗中,均须指握壮水涵木以补其下,平肝熄风以清其上这一原则。

4.2康复医学评价
  对中风偏瘫疗效的评定,康复医学有多种评价方法,Okamoto统计了过去25年新出现的中风功能评价表,有40余种之多,如徒手肌力测定(MMT)即常用的六级肌力法,Brunnstrom偏瘫评价表等。尽管中枢性瘫痪病人确实存在肌力减弱,但用Lovett六级肌力测定法评价中风病是不适当的,它只能衡量肌力恢复情况,不能标明分离运动的出现而说明肢体运动的实际恢复情况。Bunnstrom将偏瘫病人的运动恢复分为六个阶段,形成了著名的"Brunnstrom偏瘫分析表",日本上田敏根据Brunnstrom的评价表进一步将上、下肢运动设计出11个检查动作,根据患者对检查动作完成情况对照综合评价表格可以确定上肢、下肢的功能级别。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医学康复科于1990年设计了一种新的脑卒中功能评价法(SIAS),通过几年的临床试用,他们认为这种评价方法简单易行、效果好、可信度高,有推广使用的前景。

4.3疗效分析
  应用清上补下、疏通经络的原则治疗中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处方中头部及项部腧穴有神庭、本神、四神聪、风池、大椎、风府,占整个处方腧穴的近一半,较一般治疗中风的处方为多。因偏瘫病位在脑,波及经脉、经筋与诸多脏器有关,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宜近取头部腧穴。《内经》中提到脑与肢体的运动有关,《灵枢·海论》:"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大椎、风池穴除清热解表外,还有治疗内风的作用。风热上扰于清空,是中风病及恶化的主要原则,故治疗宜清热熄风,热清风熄,则中风好转不再复发。大椎穴速刺不留针取"热则疾之"之意。《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有风府",说明风府是髓海经气运行的腧穴,与脑相通,有治疗中风偏瘫的作用。"头者,诸阳之会也",脑与诸条经脉关系密切,故可远取肢体腧穴治疗中风。曲池、合谷属"马丹阳十二穴"配穴法,两穴相配有治疗上肢瘫痪的作用。合谷、太冲穴名为"四关",泻合谷补太冲有抑金扶木、制阳益阴的作用。列缺、照海属八脉交会穴,列缺有"主偏风,口歪半身不遂"的作用,照海通阴跷脉,《难经·二十九难》"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临床中风偏瘫病人多有"足内翻"可以佐证。列缺属肺经,肺属金;而照海属肾经,肾属水,二经均为阴经,施以补法,补列缺即补金生水,有补肾填精之意,二者属相生配穴。足三里、三阴交穴均施以补法,有补肾健脾柔肝、益气养血的作用。八邪八风对手指足趾拘挛、瘫痪有良好的效果。

  清上补下、疏通经络是针对病机治疗疾病,侧重取头部腧穴,属于近部取穴,并远道取穴、取特定穴,远近配合,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取头穴可以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促进脑神经细胞的修复及刺激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代偿受损区域,而恢复运动机能,从而促进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
 
 
罗平针灸网   
电话:18505338922  邮箱:158712293@qq.com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民医院   
Powered by jukebao 6.0.0,聚客宝

罗平针灸淄博罗平针灸